從大人的角度,以為孩子理應要會做卻不做或沒去做的事,事實上,在孩子的角度,不是不做,只是不知道怎麼做。

  

  自冕進入學校足球社團後,面對孩子「會不會去做」這件事上留下深刻體驗。周一,接孩子放學,同在學校後面等待孩子放學的一位鄰居,見著飛快奪門而出的冕近腳踝的地方突起的兩個腫包,語帶好奇且關心的詢問,冕的腳是否受傷或感到不適。待約略解釋那兩個被襪子包覆的腫包其實是「偽」護脛(是前兩周冕不慎將護脛弄丟後暫時以護膝取代,因此與真正的護脛相較,「偽」護徑穿在腳上的確突兀不自然。踢足球時,護脛是用來保護小腿脛骨不致在搶球時受傷)後,屈著身子低頭向冕探詢,護脛戴一整個上午(晨光時間是足球社團練球的時間)?冕點頭。為什麼不取下護脛?不會覺得不舒服嗎?不會啊!分心找著熟識朋友的身影,冕敷衍的回應。

 

  返家,等待那對「偽」護徑仍舊不離身的冕用過午餐後,再度載送他去學校參與課後的練球活動,直到接回他,並在進門前至社區小公園遊盪玩樂的時候,是在被再三提醒之後,冕這才終於脫下那束縛了他一整天的「偽」護徑,而他也如釋重負,深深地舒了一口氣說,好舒服哦!細想這件事並檢視自己,只教導孩子穿脫護脛的方法,卻未曾給予孩子學習判斷穿脫護脛的機會教育。

 

  這次的機會教育也提醒自己,不該在孩子尚未學會之前因著失誤或過錯而叨唸他,應該耐著心趁著失誤或過錯發生的當下,掌握機會教育他。如同孩子與人相處時,並不懂得劃分人際關係的界線,也不善於拿捏人際關係溝通模式的自由轉換。社區裡有一位鄰居哥哥長得帥氣又友善,冕非常喜歡他,只要在中庭或電梯撞見,總要巴著他撒嬌,或追著他跑一陣才肯放人。不過,有一回,上學前在電梯裡巧遇,如同以往,冕湊上前去與鄰居哥哥之間在善意且輕微的身體碰觸之後,突然提出想親他的請求。見情狀不妥,沒等那位鄰居哥哥完成搖頭並揮手的舉動,外子趕忙拉回冕,此時電梯門正好開啟,我們一行人急急走出。

 

  事後與外子商討這件事時,他承認不該衝動行事,就讓事情自然發展成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結果。鄰居哥哥搖頭拒絕,冕雖然帶著失望的心情走出電梯,但他學會了一件也許我們一再耳提面命冕仍舊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的事,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或欣賞他欣賞一個人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ngyu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