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製土地公神像

  土地公為地方的守護神,不僅保護農作物豐收,也保佑生意人財源廣進,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
  土地公為最貼近人們生活的神祇,其造像通常為慈祥和藹的長者,頭戴冠,蓄長鬚,手持拐扙、元寶、或如意,端坐於太師椅;鎮守墓地的土地公則常以立像示人。整體而言福福泰泰、充分將民眾心目中「福」、「德」兩字的感受和期望反映出來。


▲石雕土地公

  早期土地公造型較古樸,以石頭原色呈現;石雕土地公大多手持拐扙,鎮守在田頭田尾或山郊野外、墳墓處,耐風吹日曬,捍衛所轄的土地,不被侵擾。


▲泥磚土地公

  台灣40、50年代,曾出現沿街叫賣手捏泥塑神像的現象。製作神像時為求慎重,必須事先求神問卜,取特定時辰、地點及深度的泥土作為神像材質。泥塑神像可塑成巨大神像,故廟中較少搬動的神像為泥塑。

  因泥塑易碎,到60年代,則出現以磚土燒製的土地公,以其上釉與否,或釉材不同而各具特色,並以製造的地點命名,例如南投燒、大甲燒等。


▲木雕土地公

  藝師以木材雕刻土地公的原型後,再層層上漆,各具巧思,精工雕出土地公的外飾,最能表現出藝師的創意與工藝技巧。材料大體採用檀香木或樟木,其它材質如杉木等也有採用。土地公一般常穿壽字袍(壽字分別在前胸、後背、兩肩膀與兩膝蓋部位),若摻以金粉,則稱金身。


▲不同樣貌的土地公
 
  土地公造像的材料非常多樣,早期不富裕的人家買不起立體神像,遂用平面的版畫懸掛或張貼於家中祭拜;立體的神像亦有以線香材料混以糯米製作、以陶瓷製作、以銅或樹脂灌製等等。另外,祭祀時專門燒給土地公的紙錢上亦印有土地公。

  土地公的民間信仰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拜,古時候人類對宇宙、天地、山川、河海、甚至動植物及無生物等,認為有超越人類的神秘能量,因此由敬畏而起祟拜之心。「土地」相對於「上天」 ,有所謂「天神、地祇」、「天公、地母」、「皇天、后土」之稱,依土地管轄範圍大小和信仰需求,土地崇拜相關的神明,包括了城隍爺、土地公、境主公、地基主等。


▲敬鬼神而遠之

  因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土地公也被視為福神與財神。信眾相信土地公能安家鎮宅、保境平安,也會給家戶帶來財富,部分商家因此會在營業場所供奉土地公,而且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均要祭拜土地公,稱為「作牙」,希望能夠迎接福運,並且保佑生意興隆。

(以上文字摘錄自《台灣土地公特展》)



  雖然沒有宗教信仰,只除了會參與社區中元普渡的活動之外,我並不會限制自己或家人接觸關於宗教的事物。所以,當這次和孩子去科博館的時候,正好遇上《台灣土地公特展》的展期,抱持好奇與求知的心態,我領著孩子一起認識他們口中的「土地公爺爺」。

  年紀尚幼的孩子或許無法真正認識「土地公爺爺」的精髓,不過可以引導他們從藝術的角度,欣賞特展場中各種土地公的外觀、樣貌、材質、與形式等,不失為提供孩子增長見識的機會,同時增加對「土地公爺爺」的想像空間。

  從今年一月十六日起在台灣科學博物館展出的《台灣土地公特展》,展出多幅郭隆仁先生拍攝的珍貴作品,預計延展至今年的六月二十一日,歡迎有興趣的父母牽著孩子的手一起重新認識在許多人心中屹立不搖的老朋友,「土地公爺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ngyu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