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是大寶還小,約莫是和小寶相同年紀,大概就是兩歲,當他吃到、看到、或吃到巧克力的時候經常問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巧克力會融化?」

  現在他的問題終於後繼有人,輪到他親愛的妹妹,小寶照三餐發問了。
  通常在大小寶吃完香甜滑口的巧克力,口中還留有一抹抹融化的巧克力在牙齒上的痕跡時,在我看來很像是被水彩筆以鬼畫符的方式胡亂塗抹過,吃的心滿意足的他們總會張口咧嘴笑著彷彿在回報我賜給他們這麼美味的甜點,邊笑的同時還不時的用舌頭舔著滯留在牙齒上的巧克力。

  看起來烏漆抹黑,一點都不討喜的巧克力竟是如此具有神奇魅力的食物,雖然醜化了孩子的嘴,卻甜了他們的臉,甜了他們的心,也甜了我的心。

  不過看了他們一口的黑牙,猶如在提醒我多吃甜就會掉了牙似的,這樣的畫面在腦際中徘徊久久揮之不去,在此同時該不該給糖吃的這個困擾不只我還有許多父母已久的矛盾又再次浮現在眼前。

  無論如何,抱著品嚐美食的心態,吃了點巧克力算什麼,掉了幾顆牙算什麼,此時有什麼事會比甜在嘴裡要令人備感幸福的事呢,就算掉了牙也再所不惜,因為心裡頭滿足歡喜才是最重要的。

  離題,離題了,趕緊拉回來。

  在孩子享受過巧克力的甜美滋味之後,正經事就來了,大寶現在大部分是小寶就會接著問,「媽媽(爸爸),為什麼巧克力會融化呀?」經過幾次的沙盤推演,我和外子一致的口徑是,「因為巧克力遇熱就會融化啊!」沒想到這樣的回答,卻換來更多的「為什麼」。

  小寶:「為什麼巧克力遇熱就會融化呢?」
  外子:「因為巧克力的熔點低啊!」
  大寶:「為什麼巧克力的熔點低呢?」
  外子:「所以巧克力才會吃到嘴巴裡就融化啊!」
  大寶:「那為什麼巧克力吃到嘴巴會融化呢?」
  外子:「因為嘴巴裡的溫度比巧克力的熔點高啊!」
  大寶:「為什麼嘴巴的溫度比巧克力的高呀?」
  外子:「這樣巧克力才會在你嘴巴裡融化啊!」
  小寶:「那為什麼巧克力會融化呀,爸爸?」
  外子:「!@#$%&*......」

  不敵大小寶那一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氣勢,外子已經開始頭昏眼花,再繼續這麼盤問下去,外子早晚眼冒金星,到最後火冒三丈了。

  大寶:「為什麼~~~~~~?」

  外子的答案已經超出大寶的理解範圍,無法重覆回答的句子,大寶只好拉著長音回應外子。重點是,大寶的這個「為什麼」也超過了外子可以解釋的範圍,他也只好模仿大寶拉著長音回應他。

  外子:「事實就是這樣,沒有為什麼~~~~~~。」

  當晚,我就衝著大小寶和外子的這兩股氣勢,上噗浪去打破砂鍋問噗友去了。

  以下就是我和噗友噗的一個小小巧克力浪。


 
  看了噗友的回應,心想,是不是我們把「為什麼巧克力會融化?」這件事看的太嚴肅了?完全只想到以大人的理性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卻忘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認真體驗「為什麼巧克力會在嘴裡融化?」

  拿一顆冰的泌涼,放在室溫下五分鐘的松露巧克力,慢慢的放進口中,和孩子一同輕輕品嚐巧克力倏地在嘴裡化開的瞬間滋味,然後再對著孩子說:

  hichu版:因為巧克力受不了我們的熱情,它們就會想要躲到我們的肚子裡,給我們吃甜甜。

  或是......

  InHis Time版:因為巧克力即將被吃掉!緊張到屁滾尿流,最後就融化了......

  或是......

  愛版:因為巧克力是一座火山,當我們一口咬下它時,火山就爆發了。
  
  或許,孩子會有「嗯,原來是這樣啊」的恍然大悟,然後心滿意足的走開了。在孩子的高度看事情,有時需要的不是一顆嚴肅且實事求是的心,反而需要的是一顆赤子之心,一顆懂得與孩子心靈溝通的心。
  
  事後,我也在網路上試圖尋找巧克力為什麼會融化的相關資訊,畢竟,除了要有一顆赤子之心,也要保留一顆求知若渴的心,心才不會因著無知而日漸枯槁,最後落得食知無味棄之可惜的下場。

  「王傳仁的陽光宣言」部落格裡的《巧克力的小常識》一文使我們知道了可可脂的成份是讓巧克力融化的主要原因,可可脂會在攝氏26至32度之間開始融化,而這個溫度正好是人體的表面溫度。此外,可以用來製作巧克力的可可脂其實也是製作女性唇膏與兒童退燒用的栓劑等的原料。原來一顆小小的巧克力,竟然能發揮如此廣泛的作用,頓時巧克力的魅力在我們心中又升級了好幾倍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ngyu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