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要讓那五條檳榔婆婆(孩子的阿媽)寄放的孔雀魚有棲身之所,外子特地去寵物專門店買了一個長方形的小魚缸。提及那五條孔雀魚會無端地成了我們家的寵物,還不就是老人家疼孫子的心意,大寶只不過在電話中脫口隨意說出一句「我好想養魚哦」的話,隔天一早,婆婆便樸樸風塵地從員林驅車趕來台中,用一個飲料杯裝了五條自己飼養的孔雀魚,為的就是滿足大寶一時興起的好奇之心。

 

  曾經養過魚的外子,喜歡魚兒在水中悠遊自在的感覺,其實明白養魚並不是只是把魚放在魚缸讓它們自在的游來游去那麼簡單而已,水質的穩定度、過瀘空氣的多寡、溫度的高低、餵食的飼料等都會影響魚兒的身體狀況,如果其中一項出了狀況,可能隔天一覺醒來,走向魚缸,跳入眼簾的會是一條翻白肚的魚。而且,捨不得魚兒死去的外子除了要亡羊補牢之外,諸如清洗魚缸、加些硝化菌等,還得要預先作好心理準備,因為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如果外子補的牢於事無補的話,病菌的相互傳染可能會使魚兒相繼死去。



  正因為無法承受每天都得在魚缸裡撈出一隻又一隻翻白肚的魚兒,外子早在幾年前就下定決心,不再養魚了。然而,對那五隻孔雀魚的生死無法作視不管,同時想要給予孩子機會教育的外子,今天,依舊抱持著當年飼養魚的初衷,帶著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終於開始重操舊業了。



  聽聞外子打算養魚的消息,好心的同學劉Sir特地提供了幾株水蘊草,還附贈幾隻當初覺得可愛至極後來卻變成人人避之違恐不及的小蝸牛,因為我們對小蝸牛驚人的繁殖力一無所知。剛開始養魚的前幾天,全家都樂在其中,每天早上一起床,外子會領著睡眼惺忪的孩子們,迫不及待的打開魚缸觀賞燈,瞪大眼睛仔細瞧瞧魚兒們是不是比前一天要長大一些。



  不過,好景不常,這樣每天期待魚兒長大的景況逐漸每況愈下,五條孔雀魚相繼死去,就連有強韌生命力的水蘊草也日漸枯黃下垂,使得原本興緻勃勃養魚的外子頓時陷入錯愕與恐慌中,到底是哪裡出了錯-水質清澈見底、飼料大小合口、日照也很充足啊,為什麼魚和水草會愈來愈不健康呢?



  直到檳榔婆婆的一通詢問電話,我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魚兒們受不了太冰冷的水溫。根據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顯示(連結),魚缸中的水溫最好保持在24℃~28℃之間。剛好就在外子買了魚缸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適逢寒流來襲,孔雀魚屬於小型魚,它們根本無法承受連日來的低溫,才會集體暴斃。因此,婆婆建議如果想在冬天繼續養魚的話,最好是養金魚這種較大型的魚,它們不僅好養還很賞心悅目。於是,當天傍晚,外子二話不說直接衝進寵物專門店買了三條大金魚,說是因為它們看起來胖胖的外表和呆呆的游水動作像極了三隻會游泳的彌勒佛,有這麼吉祥福氣的象徵意義,當然毫不考慮的買回家囉!



  在此,我無法提供那三隻大金魚的相關照片,不是不想拍它們,而是沒機會拍。只覺得一個B4大小的魚缸裡游著三隻大金魚,前看後看左看右看,怎麼看就是怎麼不對勁,我的一句「金魚太大,魚缸太小」點出了「太突兀,不協調」的癥結,所以,就在那三隻大金魚買回家的第二天,外子載著全家大小拿去寵物專門店把大金魚換成六隻茶壺魚,順便買了一支加溫棒,養什麼魚的事總算塵埃落定了。



  照顧人本來就是一件繁覆瑣碎的事,照顧寵物也是如此,都需要照顧者的細心、耐心、與愛心,於是,負責照顧茶壺魚的工作,就由一向很會照顧人的外子一肩扛起。我猜想,對於面對任何事都少根筋又粗枝大葉的我,照顧兩個小孩就足以忙的我暈頭轉向了,如果再交付給我照顧魚的重責大任,可能不是忘了餵魚吃飼料,再不然就是倒太多飼料或是餵太多次。因此,在一次偶發的事件中,外子才會下了這一道只有在他的視線範圍內才能餵魚的命令,不僅我要遵守,充滿好奇心的大小寶也要遵守。



  只要在我認為安全無餘的範圍之內,我都會儘量讓孩子碰觸或嘗試引起他們注意力或好奇心的事物,像是倒魚飼料這件事就歸類在這個範圍內。以我和孩子互動的經驗,一昧禁止孩子做一件事,他們對那一件事就愈感興趣,就愈想在四下無人的時候做那一件事。這是身為一個孩子的天性,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孩子主動想要探索學習的欲望,如果只是為了父母一時的方便,以太危險或你還太小為理由而抹煞了孩子求知的渴望,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孩子從主動轉為被動的學習態度,那無異是對孩子的將來投下一枚定時炸彈,因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對將來無論是人際與工作發展上的影響是相當深遠廣大的。所以,我勸外子,與其經常要提心吊膽,倒不如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只要我們從旁引導,教他們怎麼做,孩子便能慢慢的得心應手了。



  可是,做父母的不可能總是目不轉睛的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片刻都不能鬆懈,就是心存這樣的體認,才給了孩子自主的機會,也給了外子叨唸的把柄。那一次偶發事件的發生經過是這樣的,在廚房裡忙著作菜的我分身乏術,完全無暇顧及孩子所有的行為舉止,因此,當大寶在徵求他是否可以倒飼料給魚吃的同意時,我不假思索的回應他一句「當然可以」之類的話。才在心裡嘀咕,今天這兩個小傢伙怎麼這麼貼心,沒有東奔西跑,沒有大吼大叫,更沒有吵嘴打架,讓我可以順利的完成今天晚餐的菜色。



  走出客廳,我差點沒尖叫出來,瞧見大小寶站在沙發上,正在用手撥弄魚缸裡的水,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魚缸底部都是滿滿的魚飼料,看著從水面慢慢沈下去的飼料,大寶還臉不紅氣不喘的說,「媽媽,你看,魚缸在下飼料雨。」看見這樣的畫面,我破口大罵都嫌太遲了,那還有什麼閒情逸緻欣賞大寶的想像力。趁外子到家之前,我趕緊催促孩子換掉弄濕的衣服,並吆喝孩子幫忙收拾殘局,用抹布擦拭濕漉漉的桌面和沙發,我則一面用魚網撈起沈在魚缸底部的魚飼料,這時,門打開的提示聲響了,「啊,這下糟了,外子回來了。」接下來發生的事其實不難想像,一連串的責難與抱怨肯定是少不了,最慘的是,沒幾天的功夫,茶壺魚全死光了。



  不論是不是孩子一時的貪玩害死了茶壺魚(孩子是無辜的),茶壺魚的死引起了我對生死課題的關注,以及深思未來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死亡這件事。我不想把茶壺魚的死完全歸咎於孩子,但是,也不希望孩子因此藐視魚兒的生命,以為魚死了可以再買新的魚來養,把生命當成是可以由其他事物取代的「東西」。因此,在外子把剛買回來的茶壺魚倒進魚缸時,我對還不懂得珍惜小生命的大寶說,「魚死了,媽媽很難過,因為我再也看不見它們,如果,有一天,你再也看不見媽媽了,你會覺得怎麼樣?」「嗯,很難過。」我不確定大寶的真實感受,不過,我可以確定的是,生命教育從我們把那五隻孔雀魚放進魚缸裡享受「魚水之歡」的那一刻起已經開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ngyu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