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親親自然
這本英文寫真故事書,和"What Are You Doing?"同是親親自然出版社出版的。或許是受到電影"海底總動員"的啟發,亦或憑藉著"世界遺產"裡"海的驚異"的背景知識,孩子一見書皮,便迫不及待的搶在我唸之前先睹為快。------09/07/2009
親親自然這一系列的套書,都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亦即擬人化的方式,貫穿每本書,這本書也不例外。會利用第一人稱敘說或介紹自然環境裡的動物與植物,主要是讓小小讀者能更貼近書裡的主角,猶如朋友之間的關係彼此產生共鳴,以致對那些動物和植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搭配色彩鮮豔的寫真照片,這種敘事方式的確在兩個孩子產生許多的想像空間,也增添了他們對海底世界的好奇與興趣。
Hello, I am a coral and I live under the sea. I have many friends who live with me. Do you know who they are?(哈囉,我是住在海底的珊瑚。有很多朋友和我住在一起,你知道它們是誰嗎?)
這本書的主角"海"物是珊瑚。首先,她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接著引見與它共生的朋友。可以預知的是,接下來的書本內容就是圍繞珊瑚的朋友打轉。
This is my friend. What does he look like? Guess what? He looks like a tree. I love my friend.(這是我的朋友,他看起來像什麼?猜猜看。他看起來像是一棵樹。我愛我的朋友。)
珊瑚介紹朋友的形式都是固定的,透過重覆句型的安排,如This is my friend,What does he look like,與I love my friend等,作者希望孩子認識珊瑚朋友的過程中,在毫無做作,壓力,與輕鬆自在的氣氛之下,不知不覺中增強孩子對語彙的熟悉程度,與海洋生物的認識。
不難發現,這本書的用意並不著墨於海洋生物的名稱,而在於海洋生物的外觀,如珊瑚介紹的第一位朋友,她並沒有提到他是什麼,而說他長得像什麼。原本我有著和有些人看過這本書可能的想法,既然要傳遞關於海洋生物的知識,那為什麼要省略那麼重要的"他/她是什麼"的概念。如果能在"I love my friend."後面加上一句"He is a coral, too.",不是一舉兩得嗎,讓孩子知道他長的像樹,他也是珊瑚。
後來,幾經深思之後,那一句省略掉的句子或許就是啟發孩子創造與想像力的根源。以勛和倩讀這本書的反應為例,當倩看見She looks like a flower那一頁時,她說好像麵條;勛和倩分別看見He looks like a brain時,他說好像飯粒,她說好像粥;勛看見He looks like a lash時,時而說他自己是鞭子,時而說他是變形金剛;倩看見She looks like a feather時,她說像海葵,後來又說像荷包蛋;勛看見He looks like a clam時,他說像花;勛和倩分別看見He looks like a hat時,勛說像火山,情說像太陽;他們分別看見She looks like a fan時,勛說像小魚躲避的地方,倩說像鏟子;當勛看見He looks like an antler時,他說像珊瑚甲,有時是人的手;當主角珊瑚在故事最後再度現身時,勛形容那就是他自己,他是條蛇。
對照文本與孩子的想像,孩子是未臻雕琢的璞玉,是能吸附所有訊息的海綿體。要如何精雕細琢,才能趨近完美,要提供何種訊息,才算適當,是千篇一律,卻沒有標準可言。我能做的,就是盡量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孩子的想法奔馳,奔馳的過猛碰壁了,受傷了,記取教訓之後,為了不再重蹈覆轍,下回他們自然就會懂得調整奔馳的速度。有過真實的體驗,才知道收放自如的道理。
有如張曉風曾經寫過的一首詩,"小河也有媽媽"裡的其中一段。小河愛跑愛跳愛亂竄,愛說愛笑愛搗蛋,有時他被石頭撞破皮,有時從懸崖上跌下來跌得好慘,山媽媽不驚不惶不理睬,只有兩岸做成的手臂,把他輕輕的抱一抱攔一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