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忖了好些天。有空就帶孩子一起進行烹調前的準備工作,或和孩子共同玩點心共享親子之樂,與體驗親手製作帶來的成就與滿足感,但,都只是流於形式。------11/29/2009
自認自己不是美食家出生,以前雖是小康之家,但父母卻不怎麼對入口的食物十分講究,只要能圖個溫飽就行了,反而是對於代步的車子或抒發情緒的音響非得用最頂級的不可。可想而知,在這樣不利於培養敏銳舌尖的環境下,又怎能期待能蘊育出一個下得廚房出得廳堂的大家閨秀(煮婦婆)呢?
不如"國宴與家宴"的王宣一那麼幸運,有個會作菜又願意教別人作菜的母親,我的廚藝都是靠電視,書本,口耳相傳的秘方,實驗,和經驗累積得來的。光是靠兩三年累積而來的廚藝,我得承認,那根本稱不上廚藝,在缺乏關於廚藝的相關知識與見聞的前提之下,我有些自慚形穢。猶如關公面前耍大刀,不知天高地厚的仗著不知這道菜的來歷而利用烹煮另外一道菜的方式瞎煮成一道自認有創意又美味的菜色。問及烹煮的緣由,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單憑直覺,有時是好的,那是創意的泉源,但,大部分,它是扼殺原創的兇手。
當然那些都是關起門來在自家裡做,好不好吃由自己和家人概括承受,不必像餐廳裡的大廚(想來自己也沒資格和大廚相比)得為餐廳是否能繼續經營下去負起一大部分的責任。那又何必在乎自己做的菜到底融不融合,是烹飪界裡的"克里奧語",亦或只不過是胡亂加油添醋的"洋涇濱",管它炒飯是要冷飯炒還是熱飯炒,無視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前人操練出來的絕妙搭配,反正,只要自己和家人說好吃就好了。
的確。但是,如果能對自己國家的飲食文化與菜餚的烹調方式有更貼近與清楚的認識,雖然不保證自己的廚藝可以精進多少,但多一層的體認,至少在做菜的時候,結合這道菜出現的時空背景陪襯之下,賦予這道菜感情之後,無論是烹調時,或上桌品嚐時,內心與味覺都更有滋味。等到對國家的飲食文化瞭解透徹,實際在廚房裡操練也沒什麼大問題之後,再納入其他國家或文化的飲食素材,為家裡的餐桌注入新的文化,美食就不僅於此了。
不是科班出生,曾經是區區一名台中縣某個鄉鎮裡的國小英語教師,現在在家是專職的家庭主婦,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作為引領自己和孩子認識飲食文化與烹調方式的起點,我選擇最基本的測量。我希望自己學習,孩子也和我共同學習。但是,孩子不像我,原本對烹飪這件事就有相當的興趣。為提起孩子的學習興致,得讓進入廚房變成一件好玩的事,就像玩具一樣。那麼,就從看得見的測量開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