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公園放風箏,好不好?不好。
為什麼?我怕風箏會飛走的。
我會緊緊抓住它,不讓它飛走。不要。
可是,風箏想去天空找它的朋友。
天空上沒有朋友啊,其實,我們也是風箏的朋友啊!
 
  這是外子和大寶去台中都會公園放風箏前父子倆之間的對話,我們以為,大寶是因為害怕風箏會飛走,所以害怕放風箏。

  在這次外子成功的放了風箏之前,我們不知花費了多少唇舌,說的口沫潢飛,說服大寶放開緊握在手上的風箏,無論如何苦口婆心的保證絕對不會讓風箏飛走,不肯就是不肯,大寶死命的抱住風箏,千方百計的拜託外子可不可以不要放風箏(只差沒跪地求饒了)。

  有幾次,大寶終於改變心意,願意接受外子的提議,以猜拳的方式,由猜贏的人決定要不要放風箏。但是,誰知外子的拳頭那麼不爭氣,那幾次我們就這麼眼睜睜的讓放風箏的機會平白無故的溜走了。

  大寶會那麼害怕風箏飛走,其實是有跡可循。

這次終於猜贏的外子正忙著讓風箏準備就緒,
一旁的大寶也七手八腳的想要獻出一己之力。
 
  在一次因為沒有緊緊抓住汽球而任其飛走的意外,大寶耿耿於懷,自責自己的粗心大意而讓汽球飛上天空,它愈飛愈遠,愈飛愈小,直到再也看不見那顆汽球的時候,大寶倏地放聲大哭。

  對大寶突如其然的反應,我手足無措,一顆飛走的汽球竟然可以讓他哭到歇斯底里,跌坐在車子的安全座椅上,他張開手臂,伸直雙腿,失序的左右晃動身體,晃到原本繫在胸前的安全帶都脫落了。當時根本無暇也無心探究大寶的脫序行為,因為要注意路上的車況,還要分神幫忙安撫被大寶的狂聲怒吼嚇哭的小寶,外子企圖用嗓門制止他眼中的無理取鬧。

  然而,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大寶叫的更大聲,晃的更用力了,小寶更是害怕的放聲大哭了。

風箏準備起飛了,看的出來嗎?大寶開始忐忑不安。

  原本以為他只是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讓汽球飛上天空到最消失不見而自責,我安慰他,「球飛走了沒關係,下次再跟阿姨拿汽球就好了。」依舊陷在汽球不見了的狂聲怒吼中的大寶,根本聽不到也聽不進去任何人的話。這樣的情況在車上維持好幾分鐘了,在一個狹窄密閉的空間裡,要忍受一個小孩持續的吼叫踢打,另外一個小孩不停的抽抽噎噎,實在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忍受力。令人汗顏的是,外子和我都沒有。

  當天下午,午覺過後,情緒平復不少的大寶主動提起那顆汽球的事。「媽媽,那顆汽球呢?它飛去哪裡了?」他的疑問使我恍然大悟。「它飛去它想去的地方。」「什麼地方?」原來大寶開始有了失去的恐懼。「它去野獸國了。」「為什麼?」失去的恐懼是成長必經的過程之一。「因為野獸國需要它。」「為什麼?」當孩子遇到他無能為力,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控制眼前的情況時,就會產生失去的恐懼。「因為汽球或許可以帶著野獸們去找它們的國王馬克思。」


大寶屏息以待,等候外子下達放手的命令。

  「野獸國」是一本繪本,一本孩子愛不釋手的繪本,作者是Morris Sendak,這本繪本的故事結局是馬克思國王決定離開野獸國,乘船返家享受母親為他準備的熱騰騰的晚餐。然而,奉馬克思為國王的野獸們雖然百般不願意馬克思就這麼離他們而去,但是,面對馬克思搭上船而只能站在岸邊和他遙相對望這種別離的景況,野獸們卻無能為力。

  野獸們對馬克思離開的無力感,映照在大寶對汽球愈飛愈遠的無力感,失去的恐懼是一股讓人無可奈何卻又揮之不去的感受。我們終於明白,原來大寶是因為害怕失去風箏,而不敢放風箏。我希望我的一番汽球會幫助野獸找到馬克思的話,能給大寶懷抱一線希望,汽球不是消失不見,而是去更遠的地方,只是自己看不見而已。「那我下次可以跟阿姨再拿一顆汽球嗎?」「當然可以啊!」

風箏飛上天了。

  「你可以向櫃台阿姨拿一顆汽球了。」我們又來到了上次大寶讓汽球飛走的那家餐廳,「我不要。」「為什麼?」「因為我害怕汽球會飛走的。」原來,大寶還沒準備好,雖然他先前曾經提出想要再拿汽球的要求,但是,無法掌控事物或物體迎面而來的恐懼卻勝過大寶單純想拿一顆汽球在草地上追逐玩樂的欲望。

  當孩子對某個特定的狀況感到恐懼,而且有機會避開這個狀況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選擇逃避,雖然會先感到如釋重負,但是未來仍然會持續對這個狀況呈現恐懼的狀態。(摘要自約翰娜.佛瑞德的「我家小孩不害怕」一書)

  我天真的以為時間會沖淡一切,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很久一段時間,沒聽過大寶提過汽球或是飛走了這些敏感的字眼,應該沒事了吧?應該釋懷了吧?應該接受了吧?心裡的疑感也應該隨著時間迎刃而解了吧?答案是,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高飛天空的風箏離我們好遠好遠。

  在大寶小小的心靈,潛藏著失去的恐懼,有多麼巨大,沒有工具,我測量不出來,即使有,也測不出來。恐懼,是一種狀態,會隨著面對的情況呈現高低起伏的變化,恐懼不會在一個點突然中斷,它是一個持續的狀態,而持續狀態的長短端視一個人可以承受恐懼的程度,以及如何釋放內心的恐懼而定。

  因為害怕失去,走在社區路上隨處可見的掉落地面的雞蛋花,大寶不撿了。「為什麼?」「因為我怕它會枯萎。」

  因為害怕失去,大寶每天緊緊守著那一本原本打算送給J同學,給她未滿一歲的愷愷看的洗澡書。「你已經長大變成哥哥了,這本書就送給愷愷弟弟看吧!」「我不要。」「為什麼?」「因為我怕找不到它。」

  因為害怕失去,賴在擺滿各式車子的玻璃櫥窗前不走的大寶,哭著一定要買那一輛他中意好久的「大腳車」(一種輪子很大很粗的車子,是外子為了方便大寶記憶臨時取的暱稱。)「等你生日的時候再買。」「我不要,我要現在就買,我害怕它會被人買走的。」


看著在天空自在飛翔的風箏,大寶興奮地跑向風箏飛去的方向。

  有恐懼會害怕的感覺,不懂表達內心情緒的孩子,會因為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感受,而經常活在恐懼「有恐懼會害怕」的壓力之下,嚴重的話還會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如果作父母的知道孩子的恐懼卻任由他們獨自面臨恐懼,沒有適時提供幫助或給予心理建設的話,恐懼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害怕而假想膨脹放大,會讓孩子陷入危險的處境。如果父母能善解孩子的恐懼,從旁幫助孩子面對恐懼,孩子很快就能克服恐懼了。

  恐懼是因為陌生的事物或情況而引起,當孩子通過這個發育階段,或者當他能夠習慣這些會引起恐懼的物體或情況時,恐懼通常會自動消失。


  外子認為放風箏是一項有趣又輕鬆的戶外活動,如果因為大寶的恐懼而放棄這項活動,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而且,他深信,如果方法得當,協助孩子鼓起勇氣面對內心的恐懼,恐懼才會真正消失不見,否則它會偽裝起來躲藏在心裡的邊邊角角,宛如一顆不定時炸彈,不小心碰觸隨時都可能引起爆炸。
 
從來沒放過風箏的大寶一面接過外子遞給他的織帶手把,
一面抬頭觀看風箏的去向。

  我們去放風箏吧!
 

大寶正在享受成功駕馭風箏的樂趣。

  這一次,終於放成功了,我們成功的跨出第一步,是幫助大寶跨出失去恐懼的第一步。跨出的這一步,並不表示大寶就走過了失去的恐懼,將所有的恐懼拋諸腦後了,跨出的這一步,是為將來要面臨恐懼的各種考驗揭開序幕,通過這一個考驗,還有下一個考驗等待孩子和我們一起去面對與解決。

  因為汽球飛走事件,我才體會原來恐懼,在所有孩子的感受中,佔有的份量不容小覷。如果父母不理會它,任由恐懼在孩子內心生根發芽,遲早有一天,孩子的內心會整個被恐懼吞噬掉、淹沒掉,嚴重的話,甚至無法正常生活。
 

或許大寶又想起汽球飛走的事,風箏放沒多久,
他對外子說:「我害怕它飛走。」
外子說:「所以我幫你抓住它。」

  被恐懼駕馭的孩子,如同放了線的風箏,他的心在天空四處飄散,永遠活在尋找可以一把拉住他,幫助他駕馭恐懼,將恐懼連根拔起的那一隻手。所以,外子伸出了那一隻手,在大寶感受風箏會飛走的恐懼時,適時安撫大寶,提供他躲避恐懼的庇護所。雖然選擇躲避不能解決問題,但是,我們希望受到庇護的大寶,能在父母隨時會伸出援手的安全感之下,有更大的勇氣面對失去的恐懼。

  恐懼永遠存在,隨著成長的階段,只會改變,不會消失。引導孩子如何面對恐懼,才能勇敢正視恐懼、克服恐懼,才能無所畏懼的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看的出來大寶在哭嗎?
盯著愈飛愈遠的風箏,小到就快要看不見了,
他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
央求外子趕緊把風箏拉回來,
他哭著說:「我害怕它愈來愈小的。」

  克服恐懼一個必要的過程,就是面對恐懼,唯有正視恐懼,熟悉恐懼,恐懼的程度才會隨著面對它的勇氣增加而慢慢減少。雖然大寶還沒準備好獨自面對失去的恐懼,但是,從他不敢放風箏到願意拿著織帶手把駕馭風箏,我們知道,有我們的支持與帶領,總有一天,他一定能駕馭那一份失去的恐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engyu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