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讀唐詩,孩子不免畏首畏尾,但改唱唐詩,這下子精神和興趣可來了,巴著書裡的字句,依著我哼唱的旋律,拙劣的跟隨,突然,孩子看待唐詩的角度不一樣了。
原來,孩子把唐詩當成平時的兒歌唱著時,乍然,原本覺得艱深聱牙的八古文全然變成一顆顆跳躍的小音符,在孩子眼前這裡盪來那裡盪去的,不再是平坦無奇,此時,唐詩使我與孩子間的氛圍成了好不熱鬧的二部重唱。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記得"遊子吟"是小學唱遊課必唱的一首指定歌謠,當時的音樂老師很嚴格,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以合唱團的唱法詮釋這首歌。然,當時不擅歌唱的同學在課堂經常遭受老師指正或個別指導,不滿於此,他們會在背後對那位老師指指點點,說他這麼堅持用聲樂唱腔唱"遊子吟"是一種寄情的行徑,不是他不孝,就是他母親不是位慈母。雖不贊同同學說長道短的行為,也不為此替音樂老師說句公道話,因為他真的很兇,我被歸類於不會歌唱的一群,他曾經對我白眼。
如今,為人母了,歌唱實力雖不會因為角色改變精進多少,但至少能在孩子面前混了個"唱的不錯"的地位,寥勝於無,我已經很滿足了。不僅,我們隨興唱著,也穿插著我對這首唐詩意境的簡單詮釋,同時暗自提醒自己,一位慈母能做的事,不只如此,更不限於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