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欣賞完「舞鈴劇場」在「鎮瀾宮起駕晚會」上精湛的演出,已經很久沒有機會觀賞到這麼精采表演的外子和我不禁在電視機前豎起大拇指說太完美了,「真的可以媲美風靡全球的踢踏舞了」,有感而發的外子這麼說,語氣透露出與有榮焉的那一份驕傲。
雖不是從小玩到大,但至少是從小看到大,可以隨手把玩的這麼一個小小的扯鈴,放在舞鈴劇場表演者的手中竟然能玩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在欣賞表演的當下,那是以我有限的詞彙可以形容的意境。),感覺扯鈴就好像是這些表演者身體的一部分,任由它在繩子上與眾多表演者之間來去自如,最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和著音樂,穿上亮眼的貼身表演服飾,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緊緊抓住我們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口呼吸,每一次的悸動......,
那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木頭製的,小學的二十堂體育課的其中的一堂,扯鈴,所創造出來的......一個震懾人心的眼神,一個屏息以待的喘息,一個砰然作響的鼓動......。
早在唐朝就已經風靡一時,有著不同別名的扯鈴,諸如古稱「空鐘」、「天龍」、「抖牛」、「地鈴」、「響鈴」等,經過許多愛好扯鈴的一群同好與民俗表演團體,為宣揚自己的志趣,更重要的是保留扯鈴的文化,著實付出不少努力與堅持,為的就是將這個古玩意能順利傳承下去,甚至早已名揚國際了。在逐漸式微的傳統文化中,扯鈴總算為傳統文化帶來一絲重見光明的希望。
欣賞了舞鈴劇場在鎮瀾宮的起駕晚會上精湛的演出,意猶未盡的我撥空看過舞鈴劇場的官方網站,我非常喜歡歡迎詞裡頭的一段話。
一群年輕表演藝術家,以扯鈴為圓心,劇場創意為半徑,開始探索一個全新的表演型式,並帶領觀眾進入舞鈴劇場超越想像的舞台世界。
當大家一窩蜂的爭相目睹米勒的「拾穗」,為了感受「大河之戀」的震憾而一位難求時,我們是否曾經放慢腳步,為傳統文化賣身奉獻一己的無論是舞鈴劇場或是果陀劇場或是更多名不見經傳的劇場中的每一位團員,付出絲毫的棉薄之力,採取實際行動購票觀賞演出,或是在自家的前院與孩子研究成功的拋出扯鈴再接住的技巧與方法呢。
從欣賞中,看出創意,看出文化,看出價值;從玩樂中,玩出自己的創意,玩出傳統的文化,玩出文化的價值。
套用舞鈴劇場的歡迎詞,以為保存傳統文化的團體為圓心,所有台灣人民為半徑,透過台灣人民的支持與肯定,我想,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完整無缺的保留下來,而且還能夠躍上國際的舞台讓傳統文化發光發熱,正如我和外子欣賞了舞鈴劇場表演之後,心中的那一股襲捲全身的熱情與感動,臨到就寢之前,依然揮之不去............
留言列表